目前家政服务市场的潜力巨大,有现实的市场和理想状态的市场可言。如果按现实来讲,香港是600万人口,家政服务人员超过30万,北京约1800万居住人口,生活水准并不亚于香港,按这个比例,北京应该有90万家政服务人员,才能够达到香港的水平;但北京目前只有40万家政服务人员,那么潜力多大就可想而知了。
家政服务产品有的是必需品呢。如家里有老人、病人和小孩,不得不请家政服务员,否则就无人照看家中老小的生活起居。我们按照理想状态来计算这个需要服务的人群,全国城镇居民近6个亿,城市家庭里有60岁以上的老人和病人的家庭户数已经超过了15%,有14岁以下的小孩需要照顾的家庭户数达20%,这一老一少就得突破35%,以全国有近2亿户城市家庭来计算,就有7000万户人家需要家政服务,无论是临时的还是相对固定的岗位,现在的官方数字是近2000万从业人员,故缺口在5000万以上,但就是开发不出来。
原因:一是可雇可不雇,屏蔽了一部分。请回来的家政服务员达不到雇主要求的工作水平,物无所值,所以不雇;二是安全感满足不了,信息不对称,不放心把老人、小孩托付给家政员,这样又屏蔽了一部分。三是家政服务员的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广泛存在,用起来不称心,放在家里不放心,这些原因又屏蔽了一部分。所以现在在岗家政服务员动态的1500万人到2000万人之间。有时增加,像正月初五以后到现在都是高峰期,可能有2000万,但是农忙时就又可能减少了。
还有一种是消费导向型的服务产品。当我们把家政服务做得让人觉得垂涎,让我们的同仁把这个产品加工成为无与伦比奢侈品的时候,家政服务是导向型消费,也就是平时咱们说的高端家政服务。如果要客观地评估家政市场有多大潜力,在理想状态下,假如服务产品好、假如服务周到、假如安全问题能解决,那么7000万个家政岗位完全开发出来,家庭服务业将会是中国非常庞大的一个产业,从业人员比是现在的3倍还多,这是有待挖掘的。
接下来谈一下家政服务机构的生存现状。我感觉有三种状态,一种是相当好,另一种是很艰难的活着,还有一种处于半死不活的边缘上。我认为艰难活着的和边缘上的居多,理由很简单,既然全国总的从业人员不到2000万,全国有近60万家的家政企业,60万家企业对应2000万名家政从业人员,平均每个企业只有30来个家政服务人员。常态是每天不到100名家政服务员为企业创造利润的话,家政企业是难熬的,全国平均数在30名家政服务员左右,距离生存线还须70名。所以我们这个行业,目前还在水深火热之中,有的企业得靠保证金,靠押金,靠非规范运作降低成本,规范的家政企业的生存成本很高。一家家政企业100个人才能维持生存,这个推论怎样来的?一般情况下实行模拟员工式管理时,每个家政服务员每年给企业带来1500元左右的毛收入,100个人就是15万,可以支付房租、水电、广告费、管理人员工资。如果30个人,即使每人为企业带来2000元毛收入,每年6万元是无法维持企业运转的。所以有100名在册家政服务员的企业,我认为他活着,100名以下是艰难的活着,超过100名就是盈利,月均100名家政服务员是家政企业的盈亏平衡点。当然,单纯靠家政服务员难以维持时,增加钟点工或月嫂业务也能活着,但是社会化、专业化、规模化的经营就不存在了。
再谈一下家政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方法。企业的困难,我们按照基本的逻辑来看,人、财、物、产、供、销和售后服务都很难。
“人”是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,没有听说过因为家政员太多,难以安置上岗的公司。所以资源的稀缺变成了大家在同质化竞争,普遍面临招工困难。
“财”,我了解到年收入过千万的家政公司是有的,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资产超过1000万的家政公司,“财”这方面行业企业内普遍是不足的,据说,全国注册资本金10万元以上的家政企业占的比例没有超过总数的13.6%,也就是说86.4%的家政企业注册资本金都在10万元以下,虽然注册资本金有时候并不代表企业所有的“财”,但是我感觉综合起来,还是有说服力的。
“物”的情况是这样,具备办公现代化条件和良好的办公场所的家政企业屈指可数,说明咱们缺乏基本的工具。现在的家政服务市场是卖方市场,供应链是基地的建设,但是即便建立了基地也未必能保证家政服务员的供给,源于供应链、基地和供应有很大的问题。
“产”在我们家政行业内就是培训,我们的生产链就是培训链,这个市场虽供不应求,但不培训是不行的;对企业来讲,培训意味着要增加成本,所以企业对培训的主观热情有、但客观门槛高;对家政员来讲,没有接受培训的热情,超过一个礼拜的培训期,还要加强思想工作才能稳定家政员,或者政府提供食宿、保险才能安抚。如果一名家政员接受15天的培训之后,工资能增加400块钱,他的心就安下来了。培训后真能提高工资,就有吸引力了。
客户普遍需要接受过培训的家政员,有时候也不满足于企业对家政员的培训,所以客户的需求对我们的培训还是有推动作用的。
“销”目前也有困难。当然是不愁“销”,但是怎么销个好价格,各施各法,是一个月一个月销,还是一年一年销,还是一个季度一个季度销,“销”里面五花八门。我了解的归纳起来超过十种,各家公司都不一样,由于销的状态是乱的,所以造成我们无法针对销售进行培训。售后服务就更难了,很大程度建立在家政公司的老板和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上,像我们这个行业做了一两年,有经验以后,要给客户一个“交代”是很容易的,但是要给客户一个有说服力的东西,就不太容易了。这是我们的制度力量不够,整个行业制度建设还是严重缺失的状态下,一个国家和一个企业它的最大的资产和力量,应该是制度力量,但是恰好我们这个行业制度始终未能形成一个常态,这样会影响我们的行业竞争力(公信力)。
至于家政企业的品牌建设状况,可以这么理解,尽管东西南北各个城市都会有一些自己信心满满的品牌,但被大家公认的品牌形象是模糊的。品牌的知名度并非是靠做统计和互联网调查出来的,老百姓心目中的品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,真正在全国家政企业中形成一个公认的品牌排行,目前还很难。不难看出家政行业还在整合过程中,品牌也在建设过程中。每个公司都有打品牌、搞特色的概念,但是“路漫漫其修远”。
总结一下,现在家政企业的特点是小、散和弱。家政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是事实,我国家政行业内经过培训的,劳动部门发证认可的职业经理人,有案可查的不到1000人。对于一个2000万人从业的行业来说这叫“寥寥无几”。政府和行业都没有培训,管理水平是高不起来的。管理水平低并非我们大家文化水平低,是由于家政企业管理有特点,但大多数职业经理人未接受过专业培训,才凸显了管理水平低的问题。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工作应该由政府、行业协会和我们民间组织,共同来把培训工作搞好。我认为今天很有意义,虽然很遗憾没有政府部门官员来指导,但我们大家一起畅谈行业问题,直抒己见,是一种心灵的历练和洗涤,我感觉也是一种培训形态。
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低的。建国以来只有去年政府浩浩荡荡,大规模培训20万人。为什么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是低呢?20万人就算你真正地培训了,2000万人中的20万人,只是1%,而我们这个行业的流失率高至30%至60%之间。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。这个我体会很深刻,我们前年开发了一个家政责任保险,我们认为每个公司都配有电脑,使用这个软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。结果我们的软件开发出来,首先第一级进入操作界面,输入身份证号码和名字,然后二级输入是详细的信息,就这两级复码80%的公司适应不了,经理们抱怨说“让我们整天在电脑上做这件事情,人家太累,不愿意做”。办公信息化程度低,电脑只是做样子的,真正运用在家政企业管理上,能上保险能发广告的,80%的企业都做不到,20%我认为能做到。所以面对信息化程度低的问题,呼吁我们行业尽快参与网络平台的使用,让平台实实在在为我们带来效益。
供求严重失衡。全国很多城市都反映这种情况,这是我们的常态,但是也有业态的关系,怎么解决这个问题?为什么供不应求,因为大家不愿意做这个事,因为这个事不能保持体面和持久的生活状态,为什么不体面,当人家保姆不体面,为什么不永久,因为退休工资和大病统筹医疗等没有解决好。其实这个行业工资不低,但是为什么愿做家政员的人不多?就是因为不体面。我觉到,要破这个题,就是跟社区服务联系起来,把健康养生、早教育婴、社区秘书、养老服务、钟点家务等引到社区里,这样大学生也会进来。一个农民工进到一个家里,只能为一家人服务,一个大学生可以为五户到十户人服务。我正在做实验,相信两个月以后可以拿出成果。我们花了三年时间,培育了一批保健按摩师、育婴师,这些需要大中专毕业生来做。
大学生到家政行业工作,有一个办法,申请建立党支部、团支部,使之有政治、文化活动,有非常美好的组织,在社区里上班,有一个好的办公环境,思想问题还有人管、有前途、有社保、能升级,还可以学习更多的东西,把工学放在这个组织里,把学习变成常态。前年和去年我们给大学生上了社保,尽管经济压力很大,手续很麻烦,但终究是能想办法解决的。这样,普通家政服务人员作为职业介绍安置,大中专毕业生打主战场,就能解决许多家政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。
接下来我们要呼吁家政或家庭服务业立法,调整好客户和家政公司及家政服务员之间的利益关系。目前行业之所以乱,就是没有行业准入,管理人员没有门槛,家政服务员没有就业准入。没有企业准入、经理准入、工人准入,不乱才怪。但是这个“乱”正好给我们这个行业提供了一个机会,没有社保暂时降低了企业成本,给我们提供了行业整合的机会。事情从两方面看,社保及职业责任保险的缺失,给我们机会去研发符合自己特点的产品。未来的中国家政行业是什么样?我认为是多元化的。有以保洁为常态,有钟点工为常态。未来中国家政的品牌不是一两个品牌,100个工种可能就有100个第一名,大家就不会挤在同质化的一条道上了。到时候我们就会资源互补,互相依靠,越来越团结,心胸会越来越宽。我认为,家政公司管理层的战略眼光远近和胸怀大小决定家政企业的未来。
|